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以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走向市场,将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详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成为外贸领域的一抹新亮色。 【详情】
洗衣机是常见的耐用消费品。据了解,一台洗衣机的寿命可达10年至12年。洗得干净、耐用是以往消费者购买洗衣机时考虑的关键因素。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洗衣需求从“洗得干净”转向“洗得方便”,再到如今进入“精致洗护”新阶段,洗衣机的使用功能和场景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详情】
记者从1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其中,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七成,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要力量。 【详情】
近日,《“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行动计划》由国家数据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17个部门联合印发,这是国家数据局揭牌两个多月以来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首个文件。该文件从2023年12月15日向社会征求意见到当月29日相关媒体吹风会举行,再到2024年1月4日印发实施,历时仅20天,可谓迅速、高效。 【详情】
中国9日发射了一颗新的天文卫星,将采用一种从龙虾眼获得灵感而研发的全新探测技术,捕捉宇宙中如烟花般时隐时现、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揭示宇宙鲜为人知的一面。 【详情】
记者9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召开的国铁集团工作会议上获悉,国铁集团今年将完成CR450样车制造并开展型式试验。 【详情】
1月9日15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之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 【详情】
人们靠什么了解宇宙?除了看得见的光,还有神秘的中微子。它们几乎不与物质发生反应,可以从致密的天体环境当中逃离出来,是研究极端宇宙的利器。 【详情】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光元团队提出在光子芯片上减慢光速新方法,有望极大地提高慢光光子芯片器件的性能,并在光传感、光通信、光计算和光缓存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也将为慢光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纳米快报》上。 【详情】
1月4日召开的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透露,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知识产权专利转化运用加速推进,支撑产业发展效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惠及企业3.7万家。2023年前11个月,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345亿元。 【详情】
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相继发射,航天员在“天宫”两次换班,中国人探索太空步履不停;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问世,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世界纪录;华为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研发应用稳步推进,展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新气象……回望2023年,驰而不息、愈加坚实的科技创新步伐催人奋进,带给人们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详情】
近日,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实现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加大,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详情】
记者4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日前在浙江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 【详情】
4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公开发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