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腹地,有一片土地正用几十年的时光,改写着“沙进人退”的宿命——这里是乌审旗。一处以沙为纸、以绿为墨、以水为脉,写就生态史诗的地方。
萨拉乌苏的河湾里,藏着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变迁。古人类踏过的沙砾之上,如今草木已顺着河道织成绿毯;溪流漫过沙床,在低洼处聚成星星点点湖泊。流水冲刷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岁月,是沙与绿纠缠、水与地共生的千万个日夜。
抬头望巴音高勒的天际,沙坡上的草木贴着沙浪起伏,像绿潮追着沙痕漫行;低头看,成片湖泊嵌在沙海间,水光映着蓝天,竟引来了南迁的候鸟——翅尖擦过湖面,惊起的水纹,与沙坡上的“绿浪”遥遥呼应。这,就是“沙间逐浪”最鲜活的模样:沙浪未停,却因水的滋养、绿的蔓延,成了生灵栖居的温床。
改变,从不是凭空而来。“三北”工程的网格在沙海布下绿色棋局,每一株绿植,都用根系抓牢沙层——拦住了流沙,也留住了雨水,让干涸的沙窝,慢慢变成盈水的湖淖。
后来,林随水长、田依林垦,山水林田湖草沙被无形的线串联。沙,不再是隔绝生机的屏障,反倒成了“绿护水、水养林、林栖鸟”的过渡带。当银河为这片土地盖上星光印章,湖岸的水鸟、林间的兽迹,连风卷沙粒掠过草尖,都裹着水汽与草木的清香。乌审旗改的从不是“沙漠”的名字,是沙地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答案。
这从不是天降的奇迹,是一代代人循着沙浪的纹路。把治沙的执着扎进沙层,把生的希望注入湖湾。这也不是偶然的馈赠,是每一次“沙逐绿”“绿留水”“水养灵”的往复里,实实在在写就的纪实。
如今再有风掠过乌审的土地,沙仍在浪涌,却已伴着湖水的粼粼、候鸟的鸣啼、草木的轻摇,这便是“沙间逐浪”的真义——不是征服沙,是让沙、绿、水、生灵在这片土地上各得其所;让荒芜的沙地转向生机的转场,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万物共生的永恒风景。□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