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和谐劲歌

作者: 何明亮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09:41:02
|

8月15日至17日,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内,灯火璀璨,歌声飞扬。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激情上演。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代表队,用歌声描绘乡村图景,用旋律传递文化自信,展现了文艺赋能基层、文化服务人民的深刻内涵。

萨日娜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的牧民,她从小喜欢唱歌,如今,年近知命之年的她,是昂素嘎查绿茵飞腾乐队的队员,一年四季,除了放牧,再就是随乐队到处演出。8月15日,她随绿茵飞腾乐队登上了“村歌嘹亮”舞台,与她的队友们合唱了一首《快乐村排》,一举获得了“嘹亮好声音”和“最佳人气团队”奖,并被观众评选为首场“我最喜欢的村歌”,她为之喜不自胜。

“村歌嘹亮”是为老百姓设置的文艺舞台,其核心是要让老百姓站上舞台中央,用歌声唱出时代心声。萨日娜和她的队友们演唱的《快乐村排》,就是源于她们对家乡举办“草原村排”的感想,乐队自发创作的歌曲,以此表达她们对家乡的热爱。事实上,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草原牧区的牧民,从山乡村落的乡亲到“非遗”传承的艺人,他们都在用乡音乡情演绎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在此次“村歌嘹亮”演出期间,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河南省漯河市的农民以一串《辣椒红》唱出了农耕的喜悦,吉林省的农民用激扬澎湃的《保卫黄河》再现了革命的豪情,而云南省傈僳族的《维西阿克吉》则以原生态旋律赢得满堂喝彩。这些作品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因真实而动人,因质朴而深刻。

“强基工程”的根基在基层、在人民。中宣部提出的“用好乡村文化能人,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村民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创作者和传播者。正如一位参演者所说:“以前唱歌是热闹,现在是说出心里话!”这种转变,正是乡村文化内生动力被激活的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鄂尔多斯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是文化交融的大舞台,无疑成为“村歌嘹亮”的理想舞台。活动中,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各族同胞同台献艺,长调、花儿、傈僳民谣交织成一幅多元文化画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人的名字》致敬屯垦戍边精神,内蒙古的长调则展现了草原的辽阔情怀。

这种文化交融与中宣部“构筑基层文艺新生态”的目标高度契合。村歌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通过音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群众找到了情感共鸣,共同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强音。

“村歌嘹亮”不仅是文艺活动,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展演期间,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嘎查村慰问演出,文艺大集展示了“非遗”和文创成果。这些举措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培育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当村民通过村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时,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村歌嘹亮”唱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铿锵足音。这场活动证明,当文艺真正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时,文化的力量便能跨越山海凝聚人心。正如活动主题所昭示的——“村歌嘹亮”不仅是歌声的传递,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的美好未来。

此次展演活动包括开幕式、2场展演、2场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慰问演出、闭幕式和文艺大集等活动。在文艺大集上,各省将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等“家乡的礼物”赠送给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这些礼物将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中永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