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绣娘用匠心筑梦 “非遗”传承显劳模担当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09:32:06
|

在辽阔的鄂托克草原上,苏米图苏木的牧草随风摇曳,吟唱着千年的牧歌。自治区劳动模范德力格尔玛——这位将生命绣进草原的蒙古族牧羊女,正俯身于绣架前,指尖在绸缎上飞舞。针线穿梭间,蒙古族的精神图腾与山河记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每一针都是对文明的礼赞,每一线都是对传统的守望。

一针一线总关情:劳模精神的草原启蒙

德力格尔玛的刺绣情缘始于十一岁的那个春天。母亲扎哈代手中的针线,是草原生活最温暖的注脚。那些“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的古老针法,随着母亲指尖的跃动,在布料上绽放出草原的芬芳。少女一边放牧羊群,一边模仿着母亲的针脚,游牧民族的智慧就这样在血脉中悄然传承。

成家后,姥姥巴德玛格日乐的针线笸箩为她打开了新的天地。姥姥精于“乌乐吉张嘎”(吉祥图)的繁复绣法,每一针都承载着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祝福。就这样,鼻烟壶袋、火镰盒、针线包、鄂尔多斯蒙古袍与帽子……这些浸润着游牧文化精髓的日常物件,在德力格尔玛手中获得了新生。二十余载寒暑易节,她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破茧成蝶展风采:创新路上的劳模作为

德力格尔玛深知,守护传统并非故步自封。她如饥似渴地拥抱新知:2007年鄂尔多斯新职业培训学校的少数民族服装制作班,2013年的市级刺绣培训与蒙古族传统刺绣提升班,特别是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与教育部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系统地学习如同为传统技艺插上翅膀,让她的作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3年,她的鄂尔多斯蒙古袍在毛里求斯惊艳亮相;此后,从阿拉善到锡林郭勒,她的作品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艺术语言。每一次展示,都是对蒙古族刺绣艺术的深情诠释,都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吉尼斯纪录树标杆:工匠精神的时代高度

德力格尔玛用匠心铸就了两项文化丰碑。2012年,她历时四年完成的“巨型鄂尔多斯蒙古靴”震撼问世——靴底2.14米,靴筒3.38米,这件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极致演绎,更是对游牧文明的崇高礼赞。

2015年,她创作的“巨型蒙古族鼻烟壶造型”再次征服吉尼斯评审。31张薄毡、2.5公斤绸绳,传统缝缀技艺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

如今,“巨型鄂尔多斯蒙古靴”已成为鄂托克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巨型蒙古族鼻烟壶造型”已被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郑重收藏。这两项纪录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民族工匠对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

薪火相传显担当:文化传承的使命践行

德力格尔玛从未将精湛技艺视为私有财产。自2005年起,她的家门向所有热爱刺绣的牧民姐妹敞开,珠拉、乌雅很、阿丽玛等十几名徒弟,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2015年12月,在八省区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上,她的身份从学员转变为“蒙古族服装制作技能培训班”的导师。她将鄂尔多斯蒙古袍的精湛缝制技艺倾囊相授,助所有学员获得了国家人社部颁发的“专业职业能力”证书。从牧羊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民间艺匠到劳动模范,德力格尔玛用坚守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洪流中,德力格尔玛的坚守如一座灯塔——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标本式的封存,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中再次扎根、抽枝、绽放。她手中跃动的针线,绣出的不仅是蒙古族的祥云骏马,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激流中守护自我、确认价值的坚定姿态。

当夕阳为草原镀上金边,德力格尔玛与她的徒弟们俯身刺绣的身影,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文化风景——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时光的长卷上,续写永不褪色的文化传奇。

□雅星 姚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