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不连沟村鲁家湾社,有一位普通的村民——杨熙清。婚后不久,丈夫因意外事故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面对乡邻和丈夫让她“改嫁”的劝说,她始终坚守婚姻的初心,不畏艰难,十七年如一日,用柔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她含辛茹苦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尽心尽力孝敬公婆,以实际行动传递良好家风,荣获第七届全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丈夫瘫痪在床,她不离不弃拒绝改嫁
2000年,杨熙清与丈夫刘俊虎步入婚姻殿堂,组建起幸福的小家庭。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刘俊虎工作的煤矿发生矿难,他虽然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因脊椎严重受损,双腿永远失去知觉。医生告诉杨熙清:“他这辈子再也站不起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向坚强的杨熙清躲起来大哭一场。但脑海中浮现出与丈夫共度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婚礼上那句“无论贫穷还是疾病,都不离不弃”的誓言,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她擦干眼泪走进病房,坚定地告诉自己:“再苦,我们也要一起扛。”
现实的压力接踵而至:儿子尚且年幼,丈夫需要全天候护理,家庭失去经济来源。为治病,家中欠下五六万元债务,生活陷入极度困境。有人劝她趁年轻改嫁,何必守着瘫痪的丈夫受苦。但看着幼小的孩子和病榻上的丈夫,杨熙清没有丝毫动摇:“这个家需要我,我绝不能离开。”她毅然选择留下,像一个战士般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十七年相依相伴,她用坚持守护丈夫安康
照顾一位瘫痪的丈夫,远非一句承诺那么简单,这意味着超乎常人的艰辛、勇气和毅力。寒来暑往,杨熙清每天早起为丈夫准备早餐、照料孩子,然后赶去田间劳作,回家后还要为丈夫擦洗身体、按摩双腿。因脊椎重伤,刘俊虎无法平躺,必须经常翻身。十七年来,杨熙清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每晚都要起来十几次为丈夫翻身。在本应被丈夫呵护的年纪,她却毫无怨言地将青春奉献给了家庭,用日夜不停地守护诠释着爱与责任。
为维持生计,杨熙清省吃俭用,多年未曾添置新衣,依靠亲友接济度日。尽管生活清苦,她却始终乐观坚强,时刻将丈夫的感受放在心上:“只要他不开心,我就饭也吃不下。”她的坚持也渐渐打动了丈夫。刘俊虎说:“我曾想一走了之,让她去寻找幸福,可她说什么都不肯离开。看到别人家的妻子过得轻松,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好母亲好榜样,言传身教带出好家风
杨熙清不仅是贤妻,也是孝媳。即便生活艰难,她始终没有忽略对公婆的孝敬。逢年过节因照顾丈夫无法分身,她便准备礼物让儿女代为看望老人。公公生病时,她主动将二老接到家中照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孩子幼时起,杨熙清就教育他们要善良做人、勤俭节约、不与人攀比。她以自身的言行,让儿女深刻理解了“孝老爱亲”的真正含义。如今,孩子们渐渐长大,回到家儿子会主动照顾父亲,女儿则帮忙分担家务。目前,一家四口住在薛家湾镇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车库中,虽简陋却整洁温暖。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这家人,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热爱这个充满温情的家。
十七年过去了,在杨熙清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体逐渐好转,许多事已能自理。“虽然辛苦,但一切都值得。”杨熙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她相信,只要不放弃,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芳华会逝,但爱与善良永恒。杨熙清与刘俊虎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十七年如一日的相守与付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患难见真情”。
(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