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敖包小队牧民。作为当地的造林大户、科技示范户和民族团结示范林负责人,李建国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作,与当地各族群众攻坚克难、守望相助、携手并进,展现出农牧民团结、坚毅、淳朴的优良民风,被誉为新时代的“治沙愚公”,曾荣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旗生态文明示范户、全旗石榴籽典型个人等称号。
两代接力,以愚公精神筑牢生态屏障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是曾经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的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的真实写照。由于地表被沙石覆盖,无法生长任何植被,数千亩土地仅能维持数十只羊的生存。长此以往,不仅牲畜无法生存,人也面临生存困境。尽管面临风沙的侵袭,治沙之路也充满艰辛,但李建国一家却“愈挫愈勇”,他们誓要让绿植在这片沙地永久地扎下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摸清沙子的流动规律,提高沙生苗木在沙漠里的成活率,李建国迎着呼啸的风沙,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探寻种草、植树的最佳点,逐渐摸索出了树草套种的有效方法。李建国的父母、配偶,两代四人,靠着手中的铁锹、驴车等简陋工具,在自家承包的地上放沙障、种固沙植物、背树苗、挖坑、填埋,在年复一年的栽种治沙中,倾其所有与风沙搏斗,实现了从沙赶人到人赶沙的转变,阻挡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
四十春秋,以绿色奇迹书写生态答卷
在和父母一起植树造林20年后,李建国和妻子又用20年时间继续坚守,40余载时光,两代人的接续奋斗,在当地植树4万余棵、种柳1000余亩,向国家和牧民提供树苗10万棵,将自家3000余亩沙地逐步变成绿洲,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如今,走进李建国家的沙地,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柠条、羊柴、沙蒿等治沙植物随处可见,他承包的沙地已变成绿洲,家里饲养的羊群每年能出栏200多只,加上国家公益林补贴、销售沙柳等,一年收入20余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局面在郁郁葱葱中生动诠释。他的先进事迹受到广泛称颂,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治沙愚公”。
信仰如磐,以赤子之心凝聚团结纽带
李建国出生于汉族家庭,在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年代,接受了蒙语教育,并日常使用蒙语进行交流。作为一名农牧民党员,李建国始终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讲原则、讲团结、讲稳定,识大体、顾大局,能够自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和团结各民族干部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祖国统一。在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取得显著的成绩。
初心如炬,以实干精神托起绿色梦想
从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的荒凉之地,到绿意盎然、葱郁成片的繁盛景象,沙海中绵绵铺展的绿色是李建国治沙的生动写照。沙海一点点退去,绿洲一点点前进。在这场沙地治理实践背后,有青丝变白发的坚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更有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蕴藏着无数苏米图人的智慧和汗水,李建国一家用愚公移山的意志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用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托起绿色苏米图的未来。他不仅是一位治沙英雄,更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的事迹和精神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被当地政府广泛推广,成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实践团体的学习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生态治理的宏伟事业中,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