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光伏治沙基地里,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连成一片,板下的绿色还未转黄,治沙技术员张建国正拿着检测仪记录土壤湿度。
“十年前这里还是漫天黄沙,现在不仅能发电,还能种蔬菜,这都是科技的功劳。”他的感慨,恰是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科学治沙 绿色发展”主题的生动注脚。
在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早已不是“一把铁锹一把草”的蛮干,而是一场依靠科技、尊重规律的系统实践,每一寸“绿进沙退”的土地上,都印着科学的印记,也都在为鄂尔多斯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累着宝贵经验。
提及治沙技术,“草方格固沙”是鄂尔多斯的“老功臣”。牧民们将麦草、稻草编织成1米见方的方格铺在沙丘表面,简单却有效,能大幅降低沙丘移动速度,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
如今,“气流植树法”的广泛应用,让治沙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投入治沙16年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治沙工人敖特更花,对这项技术熟稔于心:“‘气流植树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便于取水的地区,辅以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苗木成活率。对于地下水位较深的区域,可采用螺旋钻法,利用螺旋钻打出深约1.2米的小孔,插入苗条,通过吸收湿沙层的水分保持墒情,成活率达到65%以上,能解决沙漠里种树水源不足的问题。”
数据是治沙成效最有力的证明:依托各类科学治沙技术,鄂尔多斯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亩,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更是高达80%,曾经漫天飞舞的流沙地,正一步步蜕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
科技的力量还不止于治沙,更延伸到了鄂尔多斯全域生态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多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鄂尔多斯境内的“十大孔兑”,曾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每到雨季,洪水裹挟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加剧了沿岸土地沙漠化,威胁着黄河安澜。如今,在“十大孔兑治理工程”现场,一道道生态拦沙坝、水土保持林错落分布,技术员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孔兑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结合气象数据精准调配水资源,在下游修建人工湿地,让泥沙在这里沉积。截至目前,入黄输沙量由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
科技治沙不仅让沙漠变绿,更让绿色变成了富民的“金钥匙”。走进杭锦风光火储热生态治理项目光伏区,放眼望去,由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湖泊”泛起涟漪。2024年11月19日,杭锦风光火储热生态治理项目光伏区首单元并网发电。对于杭锦旗的农牧民来说,该项目筹建以来,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光伏区固定了黄河岸边的沙化土地,生态越来越好。我把耕地流转后,还在光伏电厂找了日常维护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农民马猛说。
夕阳西下,库布其沙漠的余晖洒在光伏板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张建国收拾好仪器,望着远处正在吃草的羊群,眼里满是笑意:“以前沙漠里见不到活物,现在有树、有草、有牛羊,还有游客。”
从“草方格固沙”的基础防护,到“气流植树法”的高效造林,再到“光伏治沙”的产业融合,鄂尔多斯用科技为笔、生态为纸,书写出“绿进沙退”的科学答卷,守护了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也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鄂尔多斯经验”。
(可促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