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内蒙古绿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及残膜回收再利用项目建设现场,数十名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抑制杂草等作用,在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废旧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膜残留在土壤中极难降解,如果使用后不及时回收,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耕作和作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如何有效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进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命题,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生态根基、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内蒙古绿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及残膜回收再利用项目,既是在源头做出“减法”,更是在循环利用上做精“加法”、在价值创造上做实“乘法”。在生产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的同时,还将废弃物资源转化为高价值生产原料,让无用残膜变身“绿色资产”,这种标本兼治模式,构建起了“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完整闭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发展全过程,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治理路径,扎实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投入品精准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各项工作,提升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治理水平。
去年,我市实现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精准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6%,农膜回收处置率达87.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数字的背后,是鄂尔多斯覆盖农业生产多环节、多领域的综合治理体系。它清晰地表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绝非零敲碎打,而是从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一套旨在减少农业对环境负荷的立体化、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