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一群知青的青春回响

作者:宋丹丹 郝维涛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09:55:02
|

“我们的青春在这儿,心就永远跟这片草原连着。”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草原,年过七旬的吴家铎望着远处起伏的绿浪,轻声道出了所有知青的心声。近日,同为南京知青的王强家中分外热闹,吴家铎、张晓芳、欧阳刚、金北征、屠苔丽、任延铭6位曾在这片草原插队的南京知青,不远千里来到鄂托克旗,赴一场藏在岁月里的约定。今年夏天,一群曾将16岁到30岁的青春留在草原的“娃娃”,再次回到这片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土地,诉说一段与草原水乳交融的岁月。

在艰苦里扎根,在善意中生长

1968年前后,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告别江南水乡,踏上内蒙古草原。那时的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出了榆林便是漫天黄沙,大队里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在夜里摇曳;硬水让姑娘们的辫子黏成一团,最后不得不剪去;赤脚医生屠苔丽背着药箱走牧户,最愁的是“没药”,却总被牧民捧出家里最金贵的白面……张晓芳至今念着蒙古族老乡的话:“娃娃来这儿,就是我们的娃娃。”18岁的她来到新召公社,在与牧民共患难中,把青春的根系深深扎进了草原的土壤。

从“苦沙”到“绿浪”,心永远连着草原

“出了榆林是大沙”,是知青们初到时的记忆;如今再出发,“一片绿,漂亮得认不出”。草原变了,但那份“理不清、放不下”的牵挂,从未变过。屠苔丽剪去黏成一团的辫子时,不会想到50多年后,她会一次次在夏天回到草原,“就像走亲戚”。当年用洗衣粉洗硬水头发的窘迫,牧民孩子望着白面饼咽口水的心疼,都成了刻在心底的印记。“我们整个青春在这儿,心就跟草原长在了一起。”吴家铎说,草原是他们的“福源”。“人生最困难时,遇到了最好的人。”语言不通、啥也不懂的“娃娃”,被蒙古族老乡当自家孩子疼。这份情,成了后来知青们回报草原的初心。从捐建南京知青希望小学,到建“南京知青林”,再到如今的“草原情助学基金”,他们用行动续写着与草原的约定“只要人在,这份情就传下去。”

从“受恩者”到“建设者”,把根留在草原

“我们来的时候是伊克昭盟,现在是鄂尔多斯。”张晓芳说这话时,眼里闪着自豪。作为当年的知青,她如今忙着为鄂托克旗“三宝”牵线搭桥,盼着家乡“不仅靠资源,更要靠新质生产力跟上世界步伐”。在她看来,回报草原从不是“贡献”,而是“应该做的”。就像屠苔丽、任延铭当赤脚医生时走牧户,张晓芳为家乡发展奔走,这群知青把草原的豪爽、真诚刻进了价值观里。“蒙古族的胸怀浇灌了我们,我们就该为这片土地多做些事。”

时光流转,当年的“娃娃”已添华发,但草原在他们心中,永远是18岁时的模样——有风雪中的相扶,有煤油灯下的暖意,更有跨越岁月的双向奔赴。正如张晓芳所说:“我们选择了内蒙古,内蒙古也选择了我们。”这份青春与土地的约定,还在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