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造林大户苏雅拉达来一家以“寸土必争”的执着,用70余年的时间在风沙线上写就了一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传奇,让草原深处的幸福图景在绿意中不断铺展。
雨后墒情正好,苏雅拉达来一家在沙地沙障中“抢”种杨柴。三年后,这些树苗将成为防风固沙的主力,还能为牛羊提供充足的饲草料。 苏雅拉达来说:“这片做完治理过基本一万多亩,80%是治理好了。剩下就明年陆续慢慢种,再有三四年时间是全部覆盖住。”
上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地风沙肆虐、醉马草泛滥。牲畜误食醉马草后便会死亡,1958年当地牲畜死亡率曾高达40%,极大地破坏了生产。为了突破困境,宝日勒岱带领60多名青年组成治沙造林突击队,一边治沙造林一边铲除毒草。苏雅拉达来的母亲傲特根格日乐作为其中一名队员,从那时起便扎根于沙海中。苏雅拉达来说:“我父母1980年包产到户以后开始治理,他们是一开始是没有设备没有那个机械化,就小范围的种。2010年以后有设备,有交通那些方便以后大规模的种植。非常珍惜种过的地方我们周围是植被覆盖率比较高的。”
1998年,在外工作5年的苏雅拉达来回到家乡后继承母亲的“绿色梦”,持续种植沙柳、杨柴、旱柳、柠条。如今,他家近万亩草场上种着4000亩杨柴,2000多亩沙柳、柠条。苏雅拉达来介绍:“这些年就养殖数量一直保持每年100多只羊二三十头牛,就保护生态可以多养,但是我们得保持这个生态平衡一直保持这个数量,就种的20多亩水浇地,总共下来一年是20万元左右的收入。对我们来说比较幸福的生活,空气又好、生态又好,住得非常舒心。”
与父亲一同回顾记录着治沙历程的照片和证书,苏雅拉达来女儿恩克金心中涌动着对父辈的敬仰。她深知,这一份份荣誉背后是几代人数十年的坚守换来的成果,更要年轻一辈来传承他们的精神。
苏雅拉达来女儿恩克金说:“非常佩服他们的治沙精神,正因为有他们这么多年坚持奋斗的治沙,我们现在才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也会好好珍惜这些荣誉,把他们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也会把我们乌审召的治沙故事宣传给更多人。”
记者 杜亚儒 董雷 王琪(乌审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