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叶:与面塑为伴 尽显生活百态

作者:石全心 通讯员: 张俊英 吴昊杰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 09:56:24
|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原料,再经面塑匠人的巧手,塑造出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这门老手艺传承时间最为久远,也深受老百姓喜爱。在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有位面塑手艺人刘乃叶与面团为伴,近四十载,面中尽显生活百态。

今年59岁的刘乃叶,来自陕西榆林,在伊金霍洛旗居住了长达30多年。走进刘乃叶家的食品调料店,门口桌板上,放着大型的条盘,摆满大大小小的各种面塑:憨态可掬的小猪、引吭高歌的公鸡、马到成功的骑士、腾云驾雾的龙凤……一件件面塑作品惟妙惟肖、令人称绝,表达着幸福生活的千姿百态。家里堆积着2000多个面塑,当天下午就被运往榆林的一个旅游区,作为旅游产品销售。

“制作面塑需要提前准备材料。”刘乃叶称, 需一个面盆,将精面粉、糯米粉按不同配比“掺和”在一起,加上食用油、糖等各种辅料,然后加水拌匀,开始长达两到三小时的揉面过程。“等面团和成‘三光’,即面在盆里不粘盆、面放手中不粘手、面团看起来有光泽,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刘乃叶说。下一步将面团放入盆中密封保存 ,进行三四个小时的发酵。“这样一来,制作出来的面塑保存时间更久,不发霉、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

备好了材料,接下来的“塑形”就要考验手艺人的指尖功夫,每天早上五点,刘乃叶就早早起床,拿出发酵好的面团,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塑造,梳子、剪子、水果刀被巧妙运用,灵巧地点、切、刻、划,不一会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小鱼、小狗、小马等便成形了,经过上锅蒸二十分钟蒸熟。立刻会有有趣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逼真小人物展现眼前,无不融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眼光,在保留传统习俗韵味的同时,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回想起入行时,刘乃叶直言,她没有“师父领进门”,只有对面塑的一份热爱。刘乃叶从小便对手工格外感兴趣,每到农闲时节或是逢年过节,看奶奶做一些简单的“面人”,觉得很有趣。陕西老家村里也有做些“小玩意儿”的习俗,她便会细心观看、入迷。慢慢地,她对捏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跟着老人们学。随着对面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她也摸索出了面塑里边的“门道”。一有时间就自己做些,但要想创作出“有生命”的面塑作品,不仅需要技法纯熟,对手艺人的细心程度也要求极高。除了热爱和天分,也需要长时间坚持和日复一日勤加练习。凭借着一股韧劲,刘乃叶的技艺越发精湛,想要什么类型的动物,只要见过的,她都可以捏。如今,她的面塑不仅卖到了周边的包头、呼市、榆林等地,还有远在北京的客人也来订购。

看着这些各种面制的小动物,就会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有了童年的记忆,那时虽然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每到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每个家里还是会想着法子,去捏出来一些这样的面塑,虽然说没有刘乃叶捏出的这样精美,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生活的孩子来说,能看到这样的面塑,也都感觉那是最幸福的时刻。目前,刘乃叶每天除了照顾两个外甥和孙子外,周六日一有时间就做些提前订购的面塑。

“这样的老传统真的还是不能丢,应该一直延续下去。”谈到她的手艺时,刘乃叶有些叹气地说,这些可是多年来祖辈们集体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如今,自己的子女都有了满意的工作,也不知道这些老传统手艺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