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金霍洛旗深入贯彻国家就业优先战略,聚焦基层就业痛点堵点,创新实施“多业协同、全域就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2024年,全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39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3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育产业”扩岗
破解“有人没活干”难题
伊金霍洛旗秉持“产业育岗、项目带岗”的发展思路,以三产联动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在农业领域,建成蒙泰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就近用工、农作物收购、乡村旅游等多元举措,吸纳周边农牧民就业2000余人次,辐射周边农牧民养殖黑驴,年户均增收2万元。在工业领域,优先保障企业吸纳周边劳动力。全力扩大煤炭产能,新增新街能源、红庆河煤矿等年产8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4个,引进隆基、华景、镕锂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释放了大量优质岗位。同时,依托文旅资源培育新兴职业,发展现代商贸和社会服务业,预计新增三产岗位千余个。
一产拓宽农牧民增收途径,二产打造就业“蓄水池”,三产激活就业新动能。伊金霍洛旗通过“产业育岗、项目带岗”的发展模式,将产业升级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就业机会,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精细化”服务
破解“有活没人干”难题
伊金霍洛旗创新建立“人岗相适”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双向精准服务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建立“一户一档”就业信息库,动态掌握全旗适龄劳动者的基本信息,通过“四清四访”精准摸排,并组织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实施“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截至目前,已实现1800余人就业。同步开展“靶向培训”,深化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与西安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助力隆基、华景、远景等企业与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新型学徒制试点班,促进技能人才定向输送。另一方面,开展“问需于企”专项行动,走进全国各地院校举办校园招聘和招才引智活动,为旗内重点企业保障用工2.34万人。走访全旗大中小企业,建立“需求收集—清单管理—精准匹配—跟踪回访”闭环服务机制。2023年以来,已通过发布需求目录征集用工岗位2.5万个,有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通过求职者“精准画像”和企业按需“点单”的高效对接,伊金霍洛旗打通“培训—评价—就业”的全链条堵点,促成“所学即所用、结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实现求职者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一刻钟”到岗
破解“顾家挣钱两不误”难题
伊金霍洛旗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让就业服务精准下沉。针对零工就业信息散、保障弱、转型难等问题,建成集求职、培训、食宿、维权于一体的零工市场,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并为求职者提供217种免费工种培训和从求职登记到权益保障的全流程服务。自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灵活就业人员10.3万人次,发布用工信息1.5万余条,链接临时性岗位2.3万余个,完成培训5000余人次,为3600多名务工人员购买了保险,为零工群体筑起“避风港”。
2018年,阿勒腾席热镇新北社区通过订单式生产形成“社区微工厂”,帮助数百名妇女实现“居家式”灵活就业。培育掌岗图村集体经济特色品牌“阿努奶茶”,2024年营业额破2000万元,带动300人灵活就业,通过建立完整产业链,将外包装生产线延伸至周边村庄,形成就业联动。目前,全旗138个嘎查村已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让近万名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实践证明,促进就业重在精准施策。从零工市场到社区工坊,从产业带动到技能提升,伊金霍洛旗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激活了基层就业活力,实现了基层“楼上生活、楼下就业”的美好愿景。
优化就业环境
破解“就业蓄水易流失”难题
伊金霍洛旗聚焦就业岗位“蓄水易流失”问题,着力打造优质就业环境,多措并举助企稳岗。发放各类就业补贴3000余万元,以政策供给夯实就业“蓄水池”;上线“书记旗长·益企办”平台,以高效响应机制为企业稳定经营、保障就业岗位提供强力支撑;2024年以来,提供了总额100亿元的专项金融扶持,为就业“蓄水池”注入“活水”。这套从“输血”到“造血”的稳岗“组合拳”,稳住了企业用工“基本盘”,实现了就业与发展共赢。
下一步,伊金霍洛旗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借政策的春风,将就业促进行动走深走实,以更精细的服务织密就业保障网,让劳动者的“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