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助残政策,聚焦残疾人群体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数字赋能、费用减免、上门服务“三路并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评残服务体系,用“惠民温度”换取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指数”。
“以前,办理残疾评定和补贴申请需要跑多个部门,流程繁琐,对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真的太难了。”说起过去的经历,肢体残疾人杨女士感慨万千。但现在,她只需在初次评残时提交必要材料,后续补贴申请等一系列相关事宜便如同精密齿轮般在系统内自动流转,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无缝对接、高效办结。
杨女士的经历,正是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数字赋能”成果的真实写照。为破解残疾人评残服务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立足“一件事一次办”,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让数据成为服务残疾人的“首席跑腿员”,实现了从评残到领取补贴的“一站式”服务。这一创新服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与便民度,也让残疾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数字赋能”为残疾人带来了生活的便捷,“费用减免”则是通过细微之处彰显温情与关怀。今年,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多方协调、积极努力,实现了“视力、肢体、智力、言语”四类残疾评定免评残挂号费的利民之举。这一举措看似微小,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能为残疾人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出行难、评残难,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重度残疾人。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协调医师深入各镇,从“等上门”变为“走上门”,将评残服务送到家门口。
在苏布尔嘎镇的王女士家中,评定医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残疾评定,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日常用药、生活照料等方面对家属进行详细、专业指导。现场,残联工作人员还积极宣传普及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和残疾康复知识,帮助她知晓自身权益和康复途径,有效提高残疾人的政策知晓率。“我们行动不方便,残联的工作人员就上门为我们服务,给我们办证,真是太贴心了。”王女士感慨地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的三个创新举措,为残疾人群体纾了困减了负,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今后,伊金霍洛旗残疾人联合会将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更多实际困难,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残疾人沐浴在党和政府温暖的阳光下,共同谱写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