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主旨论坛在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球的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荒漠化防治的创新理念与技术成果。内蒙古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主战场之一,正在积极探索科学治沙新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毛乌素沙地80%披上绿装,即将成为我国首个消失的沙地。入黄输沙量由过去的年均2700万吨降到现在的400万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马强在发言中指出。内蒙古通过“五治并举”系统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实施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新模式。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治理370.2万公顷,占黄河“几字弯”治理总任务的14.2%。全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10余万农牧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沙特国家植被发展与防治荒漠化中心荒漠化处处长阿卜杜拉赫曼·贾法尔称,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鄂尔多斯,也是第一次参加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会议中,我注意到会议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绿色屏障等手段推进沙漠治理,并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维度与民生改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认为,积极的治沙行动将创造大量发展机遇。”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殷玉珍骄傲地向记者说:“国际沙漠论坛开到家门口,是对种树人的鼓励和支持。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打好‘三北’攻坚战。”
论坛还邀请了泛非绿色长城组织代表萨科迪亚·蒂亚姆,分享了非洲在防治土地退化方面的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卢琦指出,在科学治理和气候协同作用下,全球沙漠化面积在过去40年首次实现净减少,过往困扰人类的荒漠化问题已出现积极逆转,未来全球将从“防沙治沙”进入到“保沙用沙”的荒漠化防治新时代。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作题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科技成果与实践路径。
论坛现场,还围绕“推动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开展荒漠化科学防治”主题,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分享。
杨文斌说:“我们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状态,和国外友人交流,共同探讨科学治沙的新办法,他们确实感觉到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有很好的技术支撑。中东和中亚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我们合作。”
“从已展示的内容来看,鄂尔多斯在推进土地零退化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效益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我认为鄂尔多斯所积累的实践经验非常宝贵,值得作为典型范例推广,为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巴西阿巴气候解决方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贝阿特丽斯·阿泽维多·德·阿劳若表示。
本次论坛通过交流技术与经验,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正以实践成效向世界证明,沙漠不仅可以治理,还能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